日前,2019福田市民科普游活動正式啟動。首場活動聚焦“貝殼文化”,帶領市民領略貝殼之美,傳播貝類生物科普知識,傳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。該活動由福田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、深圳市太陽能學會承辦,將舉辦12場,持續到今年10月,其中5月全國科普活動周、9月全國科普日及7至8月暑假將各舉辦2場,其余月份各舉辦一場。
活動當天,50位市民代表來到貝殼紅文化藝術館。琳瑯滿目的貝雕飾品令大家大飽眼福,講解員現場介紹了貝殼分類、綱目、特性、結構等知識,隨后開啟貝殼DIY時刻,現場小朋友們動手體驗貝殼手工制作。當天下午,科普游一行前往深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,學習了解土壤類型、水土保持的意義、水土流失的類型、水土流失的原因、水土流失的危害等知識。
據悉,除了第一站的貝雕藝術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的參觀,接下來的科普游活動還將讓更多市民深入了解深圳在燃氣安全、外太空、疾病防治、LED、基因序列、動漫文化、人工智能、綠色建筑、云計算、虛擬現實和農業科技等高科技企業、項目的發展狀況及目標,進一步了解深圳市高新企業規模、前景。
晶報記者 劉宇斌/文 金羽澤/圖
編輯|陳章偉
圖片、內容均轉載于《晶報》
點擊閱讀原文。
原來馬爾代夫的許多珊瑚島礁盛產一種貝殼, 當地人采集貝殼, 堆積如山, 待貝殼里面的肉腐爛后, 將貝殼洗凈, 然后販賣給暹羅(今泰國)、榜葛刺國(今孟加拉)等國作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。